第1集:从小乡村放飞的梦想
1983年,梁稳根从中南矿冶学院材料专业毕业,被分配到湖南娄底涟源市的洪源机械厂工作,该厂是原兵器工业部下属的工厂。在这里,他结识了当时大学刚刚毕业的唐修国、袁金华、毛中吾三个志同道合的小伙伴。工作之余,四个年轻人常常聚在一起讨论国企的出路,抒发报国情怀。
洪源机械厂的设备很多都是二手设备,机器一出毛病,没有责任心的工人往往把帽子一甩,就兴高采烈地下班回家了,这让梁稳根和他的伙伴们倍感失落。“国家还这么穷,这样子怎么能富强?”于是,他们对工厂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建议。厂长对这几个“不安分”的年轻人颇为赏识,一年后,梁稳根被提拔为厂体改委副主任,唐修国等人也先后得到提拔。
然而,1985年,梁稳根等四个年轻人不顾厂领导劝说与挽留,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辞职创业。梁稳根对厂长说,拯救一个旧的细胞,不如换一个新的。辞职后,厂里扣住了他们的档案和户口本。在那个年代,没有户口本意味着他们连生存问题都难以解决。然而,梁稳根和他的伙伴们没有动摇,仍然下定决心办厂创业,打拼一番事业,践行“做中国经济试验田”的梦想。
四个跳出“农门”成为国家干部的天之骄子又回到了乡下,在当时是一件轰动社会的大事件,并不被社会和家庭所理解。
没有了“干部”身份,甚至连城市户口也没有了。梁稳根的父亲怒不可遏,拿着扁担追着梁稳根要把他赶回机械厂。梁稳根后来回忆说,“如果经商失败了,我就去做两件事:一是写一本书——《此路不通》,以此来告诫像我一样冲动的年轻人;二是到落后的山村去当先生,教书育人。”
创业之初,梁稳根提出“熟悉十个行业,拿出十个方案,做出十张图纸”的想法。然而,创业的过程远比想象中的艰难,四个人一起贩过羊、销过酒、生产过玻璃纤维,却始终找不到出路。
1986年,眼看就要山穷水尽的时候,梁稳根终于找到了可靠可行的商机——焊接材料在市场上供不应求,而四人都是学材料专业出身,这正是他们的特长所在。于是,他们从亲戚朋友那里凑来6万元钱,在家乡涟源茅塘道童村成立了焊接材料厂。
当时,创业资金严重不足,工作生活条件十分艰苦。梁稳根他们就在道童村一栋废弃的乡村小屋烧起了第一灶炉火。接着,他们自已动手建设厂房:开挖地基、焊接屋架、油漆设备……几个血气方刚的大学生,一下子成了泥工、焊工、油漆工。
一天,洪源机械厂的厂长来看望梁稳根,见到他们如此辛苦,有些不解地问:“小梁啊,人没有一个大的平台是干不了事情的。机械工业部是一个部,小卖部也是一个部,你就心甘情愿开一个‘小卖部’吗?”厂长的言下之意很清楚,没有一个大的平台,“小卖部”是做不大的,他希望这些有志青年能够重回厂里。然而,梁稳根谢绝了厂长的好意。
功夫不负苦心人。由于产品适销对路,涟源茅塘焊接材料厂取得了快速发展。1989年,梁稳根他们走出茅塘乡,在涟源市成立了“涟源焊接材料总厂”。时任湖南省委书记熊清泉来厂考察,见总厂大门口贴着一副对联“创建一流企业,造就一流人才”,就建议加一个横批“做出一流贡献”。就这样,“三个一流”最终成就了“三一”的企业之名。
后记:
更名后的三一集团在“三个一流”目标的激励下,走出国门,走向世界。在梁稳根的老家涟源道童村,那栋他们点燃第一灶创业炉火的乡村小屋已变得老旧斑驳,但三一人从那里起步的梦想却日渐清晰……